閒談音響與電腦
電腦computer與音響audio,其主要硬體元件都起始自真空管。發展至今,電腦已百分百採用半導體,但在音響的世界裏,真空管卻依然存活,而且生命力還很強。不論公司規模,純以市場論,音響事業絕對是小兒科;在世界各地提起Mark Levinson、McIntosh、Jadis、MBL這些Hi-end品牌,知道的人不多,絕對比不上IBM、Intel、Compaq、Micro Soft、Dell這些電腦品牌。
我不知道音響DIY源自哪裡?源自何時?比例佔有多少?但以國內個人電腦風行的態勢來看,電腦DIY的比例應該很高。若談到國內電腦業的初期狀況,可能年齡稍低的網友並不知道:電腦是伴隨著─或依附─音響發展;然後氣勢逐漸形成,最後竟發展成享譽國際的大企業。
國內音響DIY的風氣,起步比香港慢。當時有興趣於DIY的音響迷,都只能看香港過來的雜誌。雖然在台北市「中華商場」可買到音響「套件」,但設計及製作都不夠精緻,而且完全沒有 詳細資料可供參考。
33年前,當筆者還在就學時,在報紙上看到中廣公司的「立體音響欣賞會」啟事,立即寫信索票試聽。雖事隔多年,依然記得當時中廣採用一對Sony喇叭,大小與本公司以前使用的Dynaudio三音路喇叭差不多。播放樂曲中,有一段皮鞋走路聲,會從左邊跑到右邊,讓我大開耳界!
聽完生平第一次stereo音響,臨走時還拿了一份節目表。上面註記有『音響與音響』節目,吳心柳先生主持,每星期日上午10點~12點以「立體聲」播出。等到星期日,打開收音機,很興奮的準時收聽,但節目內容不對。打電話至中廣查詢,才知那是FM調頻廣播,一般收音機只能收AM調幅廣播。在我還處於懵懂時期,完全不懂FM與AM有何區別。也曾鬧過笑話:到中華商場材料店買電阻,當店員問:買幾瓦的?我不加思索就回答:買50瓦的;因當時的印象是50W擴大機,想必電阻也應該也是50W。
民國62年,西元1973年的7月1日,吳心柳─張繼高─先生創辦了《音響與音響》雜誌,這是國內音響刊物的鼻祖。而1975年1月由該雜誌在台北市「國際學社」主辦的「第一屆台北音響大展」,竟然引來將近十萬人參觀!這才發現:原來國內音響愛好者並不少。
音響展過後半年,DIY濫觴《音響技術》創刊,總編輯是剛從軍中退役的唐凌─梁清一先生。有了這本雜誌,國內音響「自己裝」DIY開始萌芽發展。筆者有幸,也曾加入這本雜誌的營運,任職副總編輯達7年之久。
《音響技術》沒有招攬不到廣告的問題,都是客戶主動找上門;擔心的反而是廣告太多,廠商未準時交稿,影響到雜誌正常出刊。當時雜誌社有個「讀者服務部」,販賣套件及零組件,後幾年都是由我負責管理。早期炒紅ESS前級、ESS後級,就是照抄美國ESS擴大機的線路。之後也有其他作者的仿作,例如仿QUAD 405後級、仿Marantz 7C前級;電晶體、真空管都有。
慢慢的,事情有了變化,有些廣告客戶不見了。打聽之下,他們不做音響,改做switching power supply交換式電源。唐總編曾兩次找我開會,他表示音響遲早會沒市場,興起的將是電腦,因此雜誌內容要轉型。依我當時的扁平想法,自然是認為搞電腦才沒出息,將來一定混不到飯吃。
雜誌社還是做了點變動,加入十幾頁的微處理文章,並定為「旗標」專欄。當時我還賣過鍵盤套件,包括框架、電路板、按鍵…,都是parts,消費者買回去要真正的自己動手裝!三步五時也要替人修理。現在的電腦DIY,都是買半成品,最多插插鎖鎖、連接幾條線。若是電腦主機板也像Chanson前級套件一樣,每個零件都要消費者自己逐步插焊,保證會死一票人。
電腦與音響,具有不同的功能性。電腦已是必需品,但音響則 長被視為娛樂品或奢侈品。以電路技術論,音響是低階產品,而且成本低、售價高,賣三台可以吃一年;電腦是成本低、售價低,以 超大量取勝。試比較主機板,你就會發現:音響簡直就是搶錢行業!不用比電腦,音響比錄影機VCR,也好像是在「騙錢」。
從事電腦業的人,據說比較理性;從事音響業的人,據說比較感性。兩者結合在一起會怎樣呢?我不是指硬體上的結合,因為無此必要。台灣音響迷,90%是將器材安置在客廳;90%的電腦族,是將設備安置在房間裏。因此電腦的5.1聲道與音響的5.1聲道,常是各自獨立。
透過網路,電腦與音響有某種程度的結合。幾乎所有Hi-end廠商都有自己的網站,因花費不高,許多小規模DIY廠商及個人,都弄個私人網站玩玩。CD-R燒錄機風行後,電腦業及音響業都受到影響,大補帖、泡麵…各種copy軟體滿天飛,而主其事者有些還是大學生呢。
網站上要擺放什麼資訊?有些只有器材的information,或是驅動程式更新…等,有些則附討論區(資訊業大公司都不設討論區)。在沒有電腦之前,任何人要發表意見,除非擺明是散播黑函,可以用真名、可以用筆名,甚至可以用假名或代名 。網路討論區則大大不同,慣用真名發表者少之又少,以固定代名發表者也不是很多;比較多的就是天天換假名、時時刻刻換假名,甚至一個人有好幾個不同的假名。
由於在網路討論區發表意見可以 不用真名,有卑劣者就利用此一特色進行攻訐之能事。面對卑劣行為,大多數網站根本不設討論區,若有意見,請用E-mail聯繫。另一種方法是將討論區設限,要先登記成為會員,以e-mail確認、取得密碼後方能發言。
以 假名發表攻訐言論的下三濫鬧版行為,在網路上屢見不鮮,音響版、政治版,甚至色情版都有。下三濫者以手淫式(自己很爽,但完全見不得人)行為攻擊他人網站,而在自己網站上,也習慣性的以五、六個假名自問自答製造假象。
若討論區嚴格規定(透過某種程式)發言者必須附上真名,90%以上的討論區會關閉;若規定─也是透過某種程式(發言者必須附上 真實E-mail地址),70%以上的討論區也會關閉。這是網路討論區的奇特現象,幾乎無法避免。而手淫者還可能受過高等教育,只因心理不平衡,因自卑而產生自大,終日幻想自己是又粗、又長、又硬、還能挺很久;但在正常人看來,他卻是又短、又小、又軟、還是西部快槍手。
音響器材需要「炒作」,有些以前很價廉的真空管,現在可以漲好幾倍。電腦不來這套,速度慢的就沒人要,或是超低價 、打折賣,完全沒有炒作空間。AMD和Intel的CPU,是以實際評比來分高下,都是1GHz,那是直接插到主機板上硬碰硬操練,很殘酷的。音響不來這套,因為常經不起硬碰硬這種嚴酷的考驗。
由中華商場到光華商場,音響與電腦緊密結合了好多年。但電腦事業愈來愈大,純電子材料店日益減少,存活者也都兼賣電腦周邊材料。在消費意識上,音響與電腦仍有極大的差異。音響器材買賣至今仍有「進口品牌至上」的迷思,甚至有 不少人還沉淪在「國外品牌皆美」的深淵裏。
很
多音響迷不知道,已經有日本(Sansui)、德國(Heco及Dual)、英國(KEF及Celestion)的音響製造商,因受到不景氣衝擊、經營不
善或轉移投資,早將原創品牌賣給港商或台商。也有台灣自創品牌,但在國外設辦公室,然後冒充進口貨銷售。這些訊息幾年來都沒有被公佈,雜誌媒體都知道,但
因「配合度」甚高,當然是隻字不提。
買電腦不來這套,大家都知道Quantum硬碟在馬來西亞或新加坡生產,但並不在意。Logitech的產品幾乎都是made in China,但電腦族還是會買它的滑鼠。主機板目前以中國製造為多,若是台灣 製造,還會被列為第一選擇。
電腦品牌很少會「打了就跑」,這些公司都想長年經營。音響品牌就發生過這種事,幾個老外臨時成立音響公司,隨便弄點made in UK或made in USA的產品;當然立刻引來日本、台灣各公司搶代理權。待錢收齊、貨出盡後,公司馬上結束。等到台灣或日本這邊發現品質不佳想聯繫國外時,才發現電話及傳真都已是空號!
購買電腦周邊商品,從無「試用」之舉。硬碟不能試用、CPU更不可能讓你試用;而且店員還會當面拆封貼上簽條。但買音響製品可不一樣,一對5,000元的喇叭,雖比不上一片阿哈SCSI卡,但想要成交,總得讓客人先聽聽看;你不讓他聽,他就不買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