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

〈聲音知多少〉:關於聲音的“繞射現象/Diffraction”-作者ju5888/吳佰萬

 嗯⋯⋯

這次嚐試用條列式的好了,因為我也不確定該如何讓其中的特點串連起來。

1.圖中主題很明顯是在講「繞射/Diffraction」;簡單說就是能量會在物體表面或牆面“爬行”。

以聲波來講,頻率越低,物體表面的繞射現象就越明顯,波長“爬行”的範圍也拉寬廣了。

2.低頻繞射現象是聲音得以遍佈大街小巷的原因,是其一。然而能量明顯的低頻也可以穿過固體(包括液體),其實說是彼此能量的匯合應該會更準確。

3.可見正對高頻能量的重要性。同理,大多數狀況下請重視高頻指向性。

4.低頻的疏密波之間距離比較長,所以雖然較遠,聲壓級(dBSPL)減低,但能夠完整展現波長的機率就越大。



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

自問自答:聲音為何「抽象」?! 相對而言-作者ju5888/吳佰萬

 

音響一定離不開聲音!

不過聲音較難捉摸。音響的客觀(普世)價值,難以定義也因此產生。
因此很多問題都要再從基本型態了解起。
聲音比較抽象,相對「光/光線」而言。

是因為「光/光線」是電磁波,質量與能量兼具備。
但,聲音是---「疏密波」!
只有能量,但沒有質量,通常在空氣中傳播。

以上,報告完畢。

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

〈聲音知多少〉關於音響的“動態範圍/Dynamic Range”-作者:ju5888/吳佰萬

 個人給動態範圍的比喻是:「如果動態範圍越大,可比擬為一道彩虹,所蘊含的色彩就越多、越豐富。」

彩虹可輕易辨識的有七種顏色,或可想像成7 bits的位元深度。

此時,讓我們離開地球一下---若宇宙中某X星球上的彩虹有十六種顏色,那不就更為絢爛了嗎?!

*註:位元深度16 bits的動態範圍=96分貝;位元深度24 bits=144分貝。

當然這只是“輸出端現象”。而動態範圍對於接收端(人、耳朵)的另一層意義就是「音量(聲壓級)」。

所附之圖,是網上台灣某個碩士的論文所引用的資料。但當時就只見局部;所幸也不妨礙本次主題。

若提取其中所表達:古典音樂會的動態範圍大約值是100分貝。流行樂要打九折,90分貝,此即為大眾的理論目標。

另外一個重要數值是“聆聽空間底噪”,就我看到的資料約「35分貝以上。這是指夜深人靜時的量測,大白天的情形更糟」!

至此可以統整一下;動態範圍大約求值為90分貝,聆聽空間底噪值約為40分貝。兩者相減可得50分貝。

想要保護耳朵,同時,又加大動態範圍,最好是儘量壓低聆聽空間底噪。耳機系統也是一樣,需要降噪-不論主動被動。



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

以管窺豹-近十幾二十年來,音響品牌片面資訊之蒐集-作者:ju5888/吳佰萬

 剛好最近有FB社友貼了德國Beyerdynamic被收購的新聞,就想到或許可以統整跟比較下。

 主要想顯示近十幾二十年來,音響(包含耳機)品牌被收購的狀況。

當然這只是模糊的資訊,交易的時間(時機)點也要留意。另外,此表就僅是我個人記得的,或者認為較有影響力的資訊,也要說明在前。


  

編號===年份===被收購(售)方===收購(買)方===公開價格&股份(如果有註明的話)


1.===2005年===Klein Hummel(德國監聽喇叭公司)===Sennheiser集團===未公開。

*註:Klein Hummel後來歸屬Neumann體系,所以Neumann的主動式喇叭型號開頭都是“KH”。

 

2.===2013年===Peerless/Tymphany(丹麥)===致伸科技(台灣)===8,400萬美元收購了70%的股權。

*註:Peerless/Tymphany是家相當專業的喇叭單體代工廠;也有零售。目前就我的觀察仍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規模!

Genelec、Neumann、Linn⋯⋯等等都是Tymphany的客戶。


3.===2014年10月===Dynaudio===歌爾聲學===5000萬美元收購了100%股權。


4.===2016年5月===Bowers & Wilkins===EVA Automation(美國新創公司)===未公開。

*註:我記得過沒多久Bowers & Wilkins就又被Sound United收購,因此,不再贅述。


5.===2016年11月===Harman International===Samsung===80億美元。


6.===2021年5月===Sennheiser消費電子部門===Sonova(瑞士聽力護理公司)===2億歐元。


7.===2023年===Marshall===Zound Industries(瑞典)===未公開。

*註:2025年2月Marshall就又被紅杉資本集團(中國)以11億美元收購,因此,不再贅述。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214688668659495/permalink/9068035063324767/?rdid=l67pTQzPYIq0ZLSM#


8.===2024年11月===McIntosh集團===Bose===未公開。


9.===2025年1月===奧地利Austrian Audio===DPA Microphones(丹麥Brüel & Kjær為了業務轉型而成立之公司)===未公開。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214688668659495/permalink/8961512127310395/?rdid=jm2IyDKx7yIVGwty#


10.===2025年5月===Sound United===Samsung===3.5億美元。


11.===2025年6月===Beyerdynamic===佳禾智能(中國真無線耳機代工公司)===1.22億歐元。




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

(我的)音響漫談集中區-作者:ju5888/吳佰萬

 【挖掘三款「經典」主動式喇叭!分別為旗艦、二哥及開山之作】

副標題:它們的內在與外在-PHILIPS、Klein Hummel(目前的Neumann)以及GENELEC

*PHILIPS RH 545 MFB Studio三音路旗艦全主動/電子分音喇叭。先補充一點點小知識,如果自己看到的資料沒錯,電子分音技術大概從1960年左右就出現了。

RH 545內部看起來電子工藝相對有些粗枝大葉,但是整體觀念相當進步,已經採用丹麥Brüel & Kjær儀器有跑一些測試圖表公佈出來。

請注意圖b.僅為示意圖,PHILIPS主動家族幾個型號都大致如此。1976年發表的RH 545與小弟們,應該是PHILIPS最後一代主動式喇叭。

聽聽RH545的聲音。https://ju5888ju.psee.ly/725k82

**Klein Hummel o96上面還有一款o92,所以o96是當年的二哥。請看圖c.跟d.。

圖f.是o96的頻率響應圖表,不過,怎麼得出來的著墨就比較少。至於內部電子工藝當然沒話說。

Klein Hummel品牌約在1945年創辦,主動式喇叭則於1978年起始。

***1978年同時小三:GENELEC也出現了(圖e.;當年的小三如今的主動式代表品牌之一)-GENELEC S30。S30為開山立派作品。

原文在:Facebook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214688668659495/permalink/9056342881160652/?rdid=P6IRl1EAIiN3lfMP#


【繼「挖掘三款“經典”主動式喇叭!」後,狗尾續貂】 除了荷蘭、德國跟芬蘭,當然,英國也有品牌走上創業之路。本次介紹主角就是“Meridian M2”;及它的內在與外在。

Meridian品牌於1977年創辦,先鋒作品名為M1-是一對落地喇叭,主動式形式。

媒體報導(可從第三頁看起):https://audionet.com.tw/thread-2172-3-1.html 後繼型號即是M2,約於1984年推出。

單體採用:KEF T52(SP1049)跟KEF B110型號。個人猜測,應該還是有受到當年BBC開發小組的影響。內部電子工藝仍算清爽、整齊。

同場加映:請欣賞那有很多喇叭端子的LINN的圖片;LINN早期也是以喇叭產品起家。顯然,長久以來,LINN也是相當支持(外置)電子分音器的英國廠牌。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214688668659495/permalink/9268728286588776/?rdid=eovMXwn3pVfZSGva#


【連繫起彼此的血緣關係: Kali Audio LP-6 vs. JBL 305P mkII vs. JBL LSR305】

應該說,有人的興趣,是看推理小說來抽絲剝繭;但是感覺自己是成為音響人後,也產生了同樣效果。

美國Kali Audio之所以出現,跟JBL被收購於南韓三星電子所有,有著莫大的關係。

有一說一,我是看了對岸叉燒網網站的介紹才認識Kali Audio。因此,將資訊證成還是有必要,而有此文誕生。

接下來不免俗的,讓我們一起看圖說故事(註:務實上建議優先對比JBL LSR305,會容易觀察些)。

基底以Kali Audio LP-6為主,我個人將標註五點來說明:

a.散熱片;底下應該是D類功率放大IC。雖然JBL兩款都沒有使用散熱片,但是,有預留鎖孔。

b.在輸出至喇叭之前,這區塊的零件有很大程度相同。

c.跟LSR305對比,雖然不確定是否品牌名,但大電容上確實有相同字樣:「K3J」。

d.電子零件佈局左右對調,上下都是。

e.如果留意看,三款整張電路板大小是相仿的!

同場加映:那麼,Kali Audio V2(二代)的內部電子工藝又如何呢?!附圖為LP-6 V2。

最後推廣個人(筆名帳號-ju5888)的小文章:Google請搜尋“2024年 音響規格”。

原文在:Facebook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843368775764250/permalink/8971591806275199/?rdid=scXVbghdekLaXkyD#


【主要想分享一台約20年前的MP3名廠機測評,跟一個網站】

1.二十年前的MP3名廠機:Apple iPod portable music player

iPod第三代機Review/Measurements:https://www.stereophile.com/content/apple-ipod-portable-music-player-measurements

哇!真是想不到,第三代iPod居然⋯⋯耳機輸出阻抗高達100,000歐姆!!有興趣的人可參考整篇測評。

2.網站名稱:innerfidelity/Stereophile

這是一個以客觀量測而聞名的美國媒體網站,大部分是喇叭系統。不過,當年innerfidelity正是被Stereophile給併購了。

innerfidelity網站或許比較多耳機人聽過?!沒聽過也沒關係,如果想了解他們耳機如何量測的,可以參考這篇:

https://www.stereophile.com/content/innerfidelity-headphone-measurements-explained

過往型號耳機量測列表:https://www.stereophile.com/content/innerfidelity-headphone-measurements

另外補一張圖,是示波器圖形的補充認知。但是,請以innerfidelity說明為主。

最後警告:世上沒有絕對絕對中立者;並且量測非常非常不易攻克!可是,一旦穿過迷霧才能找到真相。

原文在:Facebook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214688668659495/permalink/9129286040533002/?rdid=qrypoVipLYvBG4qg#










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

轉載:T客邦的臉書基地-科學角度看音響系列;一共八集

 科學角度看音響系列意外獲得好評,但請勿在心情煩悶、思緒不清時閱讀,避免造成閱讀障礙(?)


科學角度看音響1:先了解聲音,再認識音樂,最後挑音響
http://www.techbang.com/posts/15882
科學角度看音響2 :頻譜到傅立葉轉換,再看失真4大主因
http://www.techbang.com/posts/15886
科學角度看音響3:真空管與電晶體之爭,談音響主動元件特性
http://www.techbang.com/posts/15884
科學角度看音響4:元件與失真關係式,泛談4類放大器原理
http://www.techbang.com/posts/15887 

請搜尋「科學角度看音響」。



ju5888註:城邦出版集團曾經嘗試辦音響雜誌,但只有兩三年期間。此文應是當時的邀稿文章。

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

小文章集錦:迷你型播送-音響上的台語/有興趣,來算一下,耳機到底需要多少功率?

 迷你型播送-音響上的台語

臨時起意的話題。

日語:YOASOBI(一點沒錯,就是那日本知名的雙人音樂組合)

英語:Head Room

台語:“阿縮比”

國語:預留空間

幾天前在社團/某社團,看到某位似乎糾結在喇叭規格的「承受功率或建議功率」上。

個人以為,這個數據其實比較偏向PA領域/公眾廣播的使用。

因為如果從並非固定場域的PA來講,考慮到調用、運送音響的成本,音響硬體的資源,多數都是有限的。

這時候,參考喇叭承受功率,連帶需要往較高聲壓上,去找到動態範圍餘裕(簡稱:動態餘裕“Head Room”)。

至少看建議功率位置,從參考點,再認知各廠牌的喇叭相對清楚的語意,總比瞎子摸象好些。

最後關於Head Room,再舉個例子吧:

在高速公路上,把車輛的自動排檔D手動降檔,更容易應付超車及突發的狀況,大排氣量的車子尤為明顯。

家用音響則比較像在熱鬧市區裡,不論大小排氣量車輛,都是很難平均時速80~90公里的。


---------





有興趣,來算一下,耳機到底需要多少功率?

當然那句傳世老話必定要提:「推的動,不代表推得好」。聽了至少十五年以上,個人在此一樣會保持模糊看法,不表態。

而且此篇個人只接受理性/電系範圍的糾正,請眾位見諒。所以“推的動不代表推得好”就到此為止吧;讓我們進入主題!

耳機到底需要多少功率!?絕對跟電器、電系的上一級有關係,請大家把它們轉回來,按順序。

例如數位隨身聽、DAC/小尾巴輸出功率的“負載”是耳機。這邊,並不會把線材算進來。

請準備好歐姆計算機:https://www.rapidtables.com/calc/electric/ohms-law-calculator.html

舉例DAC/小尾巴Fiio KA-15(參考自官網擷取的圖1:SE單端輸出),將它的輸出阻抗、功率,放入歐姆計算機內。請參考附圖2。

KA-15最大輸出功率就是負載32歐姆之時。

如果負載(耳機)是Senn HD-600 300歐姆,一樣,放入計算機內。請參考附圖3。這就是HD-600在阻抗300歐姆之時最大的“需求”功率。

KA-15電流綽綽有餘。電壓不足,尚差約2.6V(伏特)。最直白地說,就是“增益/Gain”稍微不足。增益不足是低價MP3之類,音量調到最大也不夠的原因。

低價MP3的電壓電流要來驅動HD-600都不足,尤其電壓可能差距7~8V以上,增益倍率跟KA-15比較,假設剩50%,音量自然大打折扣。








--------









〈一篇長文:接觸音響二十年總心得〉【看音響、懂音響、買音響】—作者:ju5888/吳佰萬

 【看音響、懂音響、買音響】-1

第一期 解釋標題

倒序著講好了。

  買音響請“預算”先決。扒碗內,看碗外,總是比較奇怪。

  懂音響,這個是最複雜的!

  看音響。欣賞“美感”,欣賞造型,欣賞外觀的製作工藝,這都是正面的。但不太建議過於直接聯想聲音。音響前輩有說過:「眼睛長在耳朵前面」。這是告誡之言喔。

 如果想看音響,可以多逛音響店、音響展,這是個人肯定類似場合,少數的優點之一。

所以,可以看得出來,解釋最少的,就是最值得探討的。

  要「懂音響」就必須要跨領域。往後都將集中於「懂音響」這點上面。懂它,才能玩轉它。

  名詞統一,更有利於溝通。 

圖片來源:

  https://www.moryaudio.com.tw/





【看音響、懂音響、買音響】-2

只要懂音響,將是省學費的開始!

在本期與以後,我沒辦法講得太精細。

細微處就像樹枝的末梢分叉。如果兩個人相距幾步,向上看同一根尾端分叉樹枝,可能一個覺得是豎的90度,一個覺得是斜的70度。

我想表達所謂的懂音響是“大局觀”。

還是要從建議使用場合講起。這不免帶著主觀認定,個人認定受眾是「最最普通」的大眾。

因此,建議使用場合最好是房間。相比客廳,房間封閉性比較高,只要較小的聲壓級(單位:dBSPL)即可填滿。

最好是買“兩音路”書架喇叭,優勢是省預算、流通率高。一對書架喇叭當然需要一對腳架(其實類似Marshall Woburn也需要一隻腳架)。

**請把喇叭的【聲學軸心點】對準耳朵!!

舉例廠家使用手冊:ATC、Genelec。請參考附圖3、4。

常見說法的高音對準耳朵是錯的!

與聆賞者的關係。設置上,近場聆聽為正三角形,但我是非常不建議近場聆聽,這是約三千元電腦喇叭做的事。

既然買了約兩萬元或以上的音響,就要體現它的價值。要珍惜低頻啊,我們可以用巧勁讓它以某個程度顯現。

請拉遠到1.5公尺以上距離。聆賞者(人、耳朵)不可貼牆面。喇叭只有一面牆可以貼,那就是後牆。這些都有幫助於更有感的低頻。請參考附圖2。

本期來到了尾巴的小提醒是:優先將具有高音導波器(Wave Guide)的喇叭納入考量。高音導波器的造型很好辨認,就是高音周圍是凹陷的。

下次來看看,音響的規格數據到底“眉角”有什麼。










【看音響、懂音響、買音響】-3

不知道眾位是否跟我一樣,選舉期間從沒投票過(純粹個人行為)。但這絕非「廢票」的定義。

“不願表態也是一種表態”。

就算普遍認為規格數據沒用,仍無法表明規格數據是廢物。通常我會採取兩個字來形容:模糊。

可是,廠商為什麼要這樣?!---當然還是銷售考量。

講個老故事。以前FaceBook還未流行,偶爾在網拍平台交易。在問與答區,不免有議價者,我都會回覆後將提問刪除。

敏感訊息越少外流越好。

寫這一系列的文,是想盡量配合時代的進展。因此,高音導波器,個人認為具有時代性。

但,有的廠商小小一圈,有的大大一圈(請欣賞附圖1),何者較好呢?我想再轉換一下此問題:何者較友善呢?

本期重點肯定入選音響書呆子的資格考題目:

**Lobe-Tilting.(參考附圖2;來源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Loudspeaker_time_alignment)

Lobe-Tilting這字詞沒有中文翻譯,它描述聲學軸心及時序產生偏移。高頻具有指向性可能各位都知道;反直覺吧!

差不多可以來看規格數據了。只舉例講被動式喇叭,主動式請提問。

---------

Amphion Argon 1

Operating principle:Two-way, vented

說明:屬於有反射孔設計,兩音路喇叭。兩音路喇叭有一個分頻點;三音路喇叭有兩個分頻點,以此類推。

其中還有2.5音路的設計,大概算是兩音路的變形。只有一個分頻點,但會多放置低音單體,外觀呈現三音路模樣。

Drivers:1” titanium tweeter;5¼” aluminum woofer

Crossover point:1600 Hz

說明:分頻點;被動分音器上在1.6 kHz,高低音間的頻率交接點。

Impedance:8 Ω

說明:阻抗是「跟隨頻率變動之曲線」。

(標稱、額定)阻抗嘛⋯⋯其實通常有些混淆不清。此處個人只想提一點:阻抗是交流電特性,電阻是直流電特性。

Sensitivity:86 dB 

說明:Sensitivity早期翻譯效率,近年多翻譯「靈敏度」。喇叭是電/聲換能器,能源效率(單位:%)與換能靈敏度不一樣。

換能輸出靈敏度為 86 dB。常見是用電壓2.83V在一公尺的距離,於1kHz處所測試出來的數據。

2.83V的來源則是 1W(瓦)功率,在8歐姆的“負載”下計算出來的電壓。網路上有計算機可以驗證。

Frequency response:45 – 25.000 Hz -6dB

說明:頻率響應。 45 Hz 至 25 kHz的頻率響應寬度,有6分貝的聲壓起伏範圍。

Power recommendation:25 – 150 W

---------

最後,又回到「高音導波器何者較好呢?或何者較友善呢」的問題上。

喇叭正常來說不要倒下來放(水平放置)。本來單體間的距離,就會對Crossover point上的頻率響應造成干擾,水平放置更嚴重。

所以高音導波器橢圓形的會好一些。單體能量只要足夠,較大導波器的效果也會明顯。

下期將是擴大機及串流機的規格說明。






【看音響、懂音響、買音響】偷懶一次(但是還是正式的一期)

https://youtu.be/dS2aH4x31VE

請聽歌;它是樂隊的夏天節目第一季熱門曲。

*2019年12月7日錄製的影音

*錄影音機:Zoom Q2n

*喇叭:Genelec 8030C一隻

*訊源:筆電連接【【【小米隨身藍牙接收器】】】。藍牙輸岀給Creative Sound Blasterx G5

*錄音方式:距離100公分,近場收音;錄音機有使用腳架

音響相關總花費:約28000元左右。

【看音響、懂音響、買音響】-5

話不必多說,直接進入擴大機及串流播放機的規格數據說明。

因為主動式喇叭內也有設置擴大機模組,一樣,請提問。

另外提醒名詞“負載”,最簡單說,就是電器/電系的上下級關係。

-------------

NAIM NAIT 5i(規格出自:https://listeninn.com/Website/Used-Integrated-Amplifier/Naim-Audio-Nait-5i-Info.htm)

Input Sensitivities...150mV, 20 kohm

說明:「輸入」靈敏度,及輸入阻抗。

輸入靈敏度數值越小越好(較友善;因為可承接前端的選擇更多)。輸入靈敏度代表擴大機的“被”驅動難易性。

只要擴大機的前端輸出(例如串流播放機/CD Player)電平可以超過150mV,擴大機就可以全功率輸出。等於一個門檻的意思。

多數擴大機發揮最高“增益”(Gain),同時設置可變電阻(VR),用來調節音量。

不過近年的做法,某些主動式喇叭也會透過調節Input Sensitivity,來達成控制音量的目的。

Tape Output level...150mV, 100 ohm

說明:輸出至卡帶機的電平,150mV,輸出阻抗100歐姆。輸出阻抗越小越好(較友善。對擴大機的下一級:“負載”而言)。

Power output...50 Watts per channel @ 8 ohm

說明:傳輸到8歐姆阻抗的“負載”時,每聲道50W。這邊要提出的是,粗淺一點講,「功率」有品質跟數量的差異性。

尤其是品質最令人迷惑!!

這牽涉了很多因素;運作形態特性(AB或D類等等)、電源設計、功率晶體形態/品質⋯⋯等;這幾項只是表面的,還有更多細節影響著擴大機的好壞。

甚至負載(喇叭)也要算進來,這部份並非三言兩語得以闡明。

Distortion...<0.02% 20Hz – 20kHz

說明:失真、諧波失真(Harmonic Distortion),數值越小越好。指非線性的。這非線性衍生訊號依附原始訊號,造成失真。

之所以把它叫諧波的原因在於,這失真是跟隨著輸入波而產生,並非外加或單獨存在的。

Signal to noise...>80dB A-wtd Ref 1W

說明:訊噪比越高,代表所產生的噪訊越少,越好。等同S/N值,是整個輸出訊號純淨度跟噪訊的比例。訊噪比80分貝(A加權)、參考輸出 1W(瓦)之時。

Quiescent consumption...10 VA

說明:靜態功耗10VA(Volt-Ampere)。

-------------

Audiolab 6000n

Digital Section:

Digital Output Level  500 +/- 50mVpp

說明:Vpp是電壓波形的山峰與谷底,稱為峰值。500mV是符合規範的。

Output Impedance  75Ω

Maximum Resolution  192kHz/24bit

說明:取樣頻率192kHz/位元深度24bit。

Digital Output 1 x coaxial , 1 x optical

Variable Output Voltage 0 – 2.1V

說明:可變輸出電壓:0 – 2.1V;若是CD Player的標準是2V。

DAC ES9018K2M

Frequency Response  +/-0.5dB(20Hz-20kHz,ref.1kHz)

說明:頻率響應。20 Hz 至 20 kHz的頻率響應寬度,有1分貝的聲壓起伏範圍。參考點:1kHz處。

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(THD) <0.003% (1kHz @0dBFS , BW=20-20kHz)

說明:BW帶寬=頻率響應。“總”諧波失真(Harmonic Distortion),數值越小越好。

至於dBFS這個單位只針對數位訊號做描述。FS全稱為Full Scale(滿刻度),除了0之外全為負值。

Signal-to-noise Ratio (S/N)  >115dB(A-weighted)

說明:訊噪比越高,代表所產生的噪訊越少。115分貝(A加權)。

Analogue Output Impedance 100Ω

說明:類比輸出阻抗100歐姆。輸出阻抗越小越好(較友善;對它的“負載”而言)。

【看音響、懂音響、買音響】-6 總結

關於音響心理學/音響心理效應(Psychoacoustics)。

此處個人只會提岀一個例子,其中包含一個小故事。

先講故事吧!參考附圖1.(日本製單體)Technics 8P-W1的小故事⋯⋯

以前,有個同事的父親,據說也蠻熱衷音響的。後來我同事自他父親那裡接手了一對外觀普通的喇叭。一開始聽沒什麼問題,可是聽著聽著他對音響也有些興趣。

同事那組喇叭中低音就是Technics 8P-W1,搭配兩吋紙盆“高音”。

同事在某一次忽然發現,那紙盆高音似乎從來沒有聲音。一拆開來看,兩邊高音根本就---沒接線!連分音器也沒有。

據同事告知,他稍微搜尋研究過Technics 8P-W1,當年原來就是以每顆單體販售。也不知道是在日本還台灣,裝成無限障板喇叭箱的。

他的喇叭完全是「看似兩音路的全音域」!!

圖2.也是這種情形一模一樣。這就是典型音響心理效應,範例不勝枚舉。




**結語

那麼,到了末尾,自然就必要提電系相關吧。

目前音響全建立在電的運用上,若非內行人(例如我、本人),大概只能多看強記了。

個人推薦以下文章,最佳是能融會貫通所述。

http://www.ac-dc.com.tw/dpage01.htm

http://www.ac-dc.com.tw/dpage02.htm

http://www.ac-dc.com.tw/dpage03.htm

http://www.ac-dc.com.tw/dpage10.htm

(若連結失效,請閱參本部落格的梁中鄂前輩著作。主要在講解擴大機部份必讀!)

系列到此結束;謝謝所有批評指教。